你的位置:利来国际手机版 > 新闻动态 >


民国商业奇才:借钱不花,还按时还利息,却因此发达_黄楚九_母亲_父亲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12


当然,这段文章我帮你改写一下,保持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字数变化不大:

---

曾经有这样一个人,他从别人那里借钱,但并没有将钱花出去,而是妥善地将钱收存起来。到了约定的还款日,他不仅如数归还本金,还连同利息一并偿还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他多次重复这种借钱并准时还款的行为。

这种看似反常的举动自然引人怀疑他的借钱目的,因为从表面看,这无疑是赔钱买卖。然而,正是因为这份守信用和准时还款,他积累了极好的信誉,最终依靠借钱经营生意成为富翁,创造了一段令人称奇的商业传奇。

这位传奇人物,正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商业奇才——黄楚九。

1872年,黄楚九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。黄家世代行医,家族传统深厚,他的父亲更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眼科医生,医术高超。

父亲希望黄楚九能继承祖业,继续传承家族的医术,因此在他6岁时,就开始对他进行医学知识的启蒙。学习期间,母亲常伴左右,也跟随父亲学得不少中药理论。

展开剩余90%

然而,命运无常,1886年,黄楚九年仅14岁时,父亲意外去世,家中顿时失去了顶梁柱,只剩母子二人相依为命。

黄楚九的母亲是父亲的二房妻子,地位在家中并不显赫。父亲在世时,由于对黄楚九的偏爱,家中的长房对他们尚且有所忌惮。但父亲去世后,黄楚九和母亲逐渐受到其他家族成员的排挤和冷落。

为让儿子能有更好的发展,1887年,年仅15岁的黄楚九随母亲迁往上海,在清心书院继续读书。母亲对儿子寄予厚望,希望他勤奋学习,将来有出息。

但黄楚九心中却另有打算,他向母亲坦言,自己更向往上海这座大都市纸醉金迷的繁华生活,他不满足于做一名医生或学者,更想成为一名商人。

他自信地向母亲展示了根据父亲医术改良出的几种新药,并讲述了自己将如何推广销售这些药物。

看着儿子侃侃而谈,母亲忽然意识到,黄楚九已不再是那个孩子,他开始为未来规划,并决定尊重儿子的选择,让他走自己的路。

黄楚九最终决定在上海人流密集的城隍庙附近摆起了小药摊,开始售卖自己研制的药丸。

他的药品包括四神丸、圣灵解毒丸、名目菊花散和珍珠虎液膏等数种药物。

他向过路人宣称,这些药是家传秘方,不仅见效迅速,价格也十分亲民。虽带些夸大成分,但药物本身确实有效,因此客源逐渐增加。

此外,黄楚九还结识了不少江湖艺人,为他们免费治疗、赠送药物。艺人们口碑相传,给他的药摊带来了更多顾客。

随着名气逐渐传开,黄楚九的药摊生意红火。然而,江湖险恶,有人嫉妒他的成功,向地方官府举报他卖的是春药。

不久,黄楚九被捕,知县判处他体罚40大板,还要游街示众。

年少的他还不明白为何遭此处罚,受刑时皮开肉绽,痛苦不堪。幸得好心人相助,黄母筹钱赎回了他。

经人点拨,他才意识到,这场劫难源于自己未曾遵守当地的“潜规则”——没有向城隍庙地界的捕快和地头蛇行贿。

这次经历成为他成长的转折点。

伤愈后,黄楚九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,而是主动去“打点”那些地方势力。尽管曾受过委屈,他依然选择低头交保护费,保证生意不再遭受干扰。

从此,他的药摊再无举报。两年间,母子俩已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资金。黄楚九不再满足于卖药丸,他打算开一家诊所。

1889年,年仅17岁的黄楚九与母亲在上海三马路附近租下一处房屋,开设了“颐寿室”诊所。经过前车之鉴,他事先周全安排,打点好捕快和地头蛇,诊所运营一路顺利。

鸦片战争后,上海逐渐成为外国租界聚集地,外国人日增,经济环境变化巨大。

尤其西药因见效快、服用便捷而受到欢迎,明显优于制作复杂且口味苦涩的中药。

黄楚九发现西药的有效成分稀少、制造成本低、利润空间大,萌生开设西药药房的念头。

但开药房资金庞大,虽积累了一些资本,却远远不够。

他想借钱筹资,却不知该向谁借。经朋友介绍,他结识了一位颇有资产的寡妇张氏。

张氏若直接借大钱,因缺乏信任,不会轻易答应。

黄楚九经过深思,设计了“赔钱借钱”的策略。先向张氏借300大洋,约定两个月后还本付息,并立字据。300大洋对张氏无关痛痒,便同意。

拿到钱后,他并未花费,而是把钱妥善保存。两个月后,准时连利息一并还清。张氏对他的诚实守信十分满意。

随后,他多次借款,每次均按时还清,逐步赢得张氏的信任。

时机成熟,黄楚九一次性借了3000大洋,张氏毫不犹豫。

1890年,他用这笔钱在上海法租界开了“中法大药房”,主售西药。

凭借勤奋和智慧,药房迅速盈利,一年后不仅还清债务,还有丰厚利润。

靠着“赔钱借钱”的策略,黄楚九完成了从小药摊、小诊所到大药房的华丽转变,开启了商业传奇。

随着对西医研究深入,黄楚九发现西医重视脑部治疗,有专门脑科,而中医多强调五脏六腑的调理,对脑部涉猎甚少。

中药见效较慢,服用不便,但副作用极低;西药见效快且服用方便,却有过敏等风险。

他想到结合中西优势,研发新药必有市场。

1904年,他得到一张安神补脑的药方,经亲自试验验证确有疗效。黄楚九提前熬制药液,分瓶包装,解决了中药服用麻烦的问题。

为了提升知名度,他设计了洋人形象的包装,药名“艾罗补脑液”,并声称是从国外一位“艾罗博士”进口,效果极佳,还请江湖艺人帮忙推广。

“艾罗补脑液”一经上市便引起轰动,药房门庭若市。

但一名洋人声称他侵犯了自家父亲的专利和肖像权。黄楚九早识破此人非“艾罗博士”之子,名字纯属虚构。

他没有揭穿对方,反而招待周到,并支付1000大洋取得授权,洋人签署授权书并协助宣传,令“艾罗补脑液”名声大振。

随后,黄楚九陆续推出艾罗精神丸、艾罗疗肺药等新品,进一步提升药房知名度和收益。

至1908年,中法大药房已在全国开设四十余家分店,黄楚九创立了中国首家民营制药公司——中华制药公司,成为30岁出头的西药先驱。

药房成功激发了他的野心,黄楚九决定跨界发展。经营药房期间结识了英租界建筑业大亨经润三及其亲信竺修斋,三人合作兴建大型娱乐场所。

1915年底,二人合资50万元(经润三40万,黄楚九10万)在大马路与西藏路交界处建成“新世界”娱乐场,项目涵盖戏曲、杂技、魔术,门票低廉,深受欢迎。

不幸一年后,经润三因脑溢血去世,遗孀汪国贞接手管理,未征求黄楚九同意便改组管理层,甚至单方面罢免了黄楚九总经理职务。

黄楚九深感无奈,但为了避免纷争与名誉损失,最终选择退出,并带走了10万元分手费。

这段经历激励他建造更宏大的娱乐场所。凭借法租界领事甘司东的支持,他以低价购得西藏南路与延安东路拐角处11亩地皮。

他自筹资金80万元,亲自监督建设,不到一年建成4层主楼加7层塔楼的“上海大世界”,内部设施丰富,涵盖剧场、餐饮、游乐项目。

1917年7月4日,大世界盛大开幕,成为上海滩最具人气的娱乐场所。

大世界入口装置12面专门订制的哈哈镜,吸引无数游客。票价亲民,2角钱即可畅玩一天,艺术表演与餐饮优惠并存,声名迅速传遍上海。

1927年,黄楚九对大世界进行改造扩建,面积扩大至1.47万平方米,成为全国最大娱乐场所,赢得“不到大世界,枉来大上海”的美誉。

但二三十年代上海治安复杂,黄楚九与法租界巡长、青帮大佬黄金荣结成保护关系,按月支付保护费。

起初合作融洽,后黄金荣觊觎大世界利润,态度渐变。

尽管如此,黄楚九未停止扩展脚步,进军证券、房地产、烟草等行业,并在大世界旁设立“世界日夜银行”,商业版图庞大。

据传巅峰时期,他旗下拥有近百家公司。

然而,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重创上海,黄楚九企业资金链紧张。

黄金荣趁机发难,命令帮众从日夜银行取款,致使资金断裂,商业帝国摇摇欲坠。

1931年,黄楚九病逝,享年59岁。其遗产大世界被黄金荣夺走,改名“上海荣记大世界”。

他一生波澜壮阔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  热点资讯

    相关资讯